中南网  农业农村

 核心内容: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,8月1日至9月15日,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将以大气、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,实施联动执法,依法严厉打击偷排偷放、超标排放、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。

    记者从北京市环保局获悉,81日至915日,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将以大气、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,实施联动执法,依法严厉打击偷排偷放、超标排放、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。82  中国新闻网)

    数据造假,早已是久治不愈的官场“顽疾”,从经济数据到环保监测数据,屡屡深陷造假“漩涡”,一波未平、一波又起,让人反感厌恶。据悉,辽宁有一个镇,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,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。造假的夸张程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数据如同孙悟空的“金箍棒”,根据需要可以无限“放大”,也能随意“缩小”,只要对自己有利,想怎么改就怎么改,完全违背了应有的客观性、真实性。如此造假欺上瞒下,必然带来一系列连锁“失真”反应,应该严厉铲除。

    数据的变化,能反应事物的发展状态,便于人为进行干预调控,使事物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。基于此,各种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应该严防“掺水”。然而,一些地方官员在冲动政绩观诱导下,以领导需求为“中心”,以同伴情况为“参照”。领导需要什么样的数据,就报送什么样的数据;同伴报送怎样的数据,自己也弄个雷同数据,客观数据就这样被“二次加工”,完全背离本身的应有之义。

    数据指标被盲目修改,纸面上一片“欣欣向荣”,但现实情况却未必如此,至少会带来三个“危害”,一是使基层干部盲目乐观,不知实情的干部可能为“注水”成绩感到自豪,不能准确正视“自己”,影响今后工作开展;二是令不查实情的上级作出误判,乃至错误决策,在制定方针政策时,容易脱离实际,造成“误伤”;三是令心知肚明的群众十分厌恶,数据是否准确,群众有视觉上的比较,已经严重失真的数据,自然也骗不过群众的眼睛。

其实,最可怕的不是一两个数据造假,而是以利己主义为原则的造假心理,长期不受控制便会滋生造假惯性和侥幸。档案可以造假、汇报材料可以造假,只要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,都可以无底线、无下线修改变动,“五假”干部卢恩光便是典型代表。只有在加强信息公开实现不能造假、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不想造假、提高违法成本实现不敢造假等方面下足功夫,让造假者不仅得不到好处,反而会被问责。当代价大于利益时,数据造假的惯性思维才能被彻底打破,各种数据才能真正带着“诚信”奔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