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网  产业新闻

 

 长沙·锦秀拾光项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纺织厂房的原貌,通过保护性更新改造,赋予老建筑新功能,注入文化创意元素,使其重焕生机。

 

  在湖南长沙湘江西岸,一处占地153亩、有着40年历史的废旧纺织厂房,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集纺织历史博物馆、文化创意、娱乐休闲等业态于一体的公园式时尚街区——长沙·锦秀拾光。经过近两年的运营,这片昔日迎接大批纺织工人的厂区已经成为长沙文旅新地标,每日迎来熙熙攘攘的人群。

  时光回溯至40年前。作为1985年纺织工业部在湘新建项目,长沙锦纶厂在这片土地上投产,结束了湖南锦纶长丝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。高峰时期该厂在职工人1200余人,年产锦纶长丝约4000吨,是长沙轻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后来受多方因素影响,长沙锦纶厂于2006年停产,几经重组后成为长沙市博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,但经营一直未见起色,面临着负债多、转型难、工人下岗等棘手问题,逐渐成为工业“锈带”和城市“斑点”,与周边拔地而起的写字楼、商业综合体及城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厂房改造迫在眉睫,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选项。长沙市博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介绍,为留住城市记忆文脉,长沙·锦秀拾光项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纺织厂房的原貌,通过保护性更新改造,赋予老建筑新功能,注入文化创意元素,使其重焕生机。“以城市更新为契机,我们探索实施‘生鲜市场+商业街区’的模式,将园区定位为服务民生的‘烟火人间’消费空间。”王辉介绍,项目建设分两部分推进,对区域内原农贸市场进行规划改造、提档升级,使其成为充满烟火气息的本地人“菜篮子”和外地游客喜欢光顾的“打卡地”。

  随着美澜东方艺术中心、达丰艺术空间等业态相继入驻,一大批潮流网红店和时尚达人涌入街区。乐队奏响的美妙乐曲与人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,橱窗里刚出炉的网红面包与踮脚张望的孩子相映成趣,中式茶楼与西式餐厅的静谧与街区内的人潮彼此作衬,沉寂多年的旧工业建筑群成为这座城市吸引客流的文旅消费新磁场。

  长沙·锦秀拾光街区里由老厂房车间改造而成的达丰空间LiveHouse,如今已是长沙本土音乐文化的新标志。夜晚,专业级的音响设备与工业风的空间设计让摇滚、民谣、爵士等多种音乐元素在此共鸣,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此挥洒热情。据了解,达丰空间月均使用率达80%,内容丰富的演出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到此游玩、消费。

  在店中点缀梭子、织布机、纺织布等纺织元素的远近咖啡,闹中取静诠释新中式美学的未闲茶事,集网红孵化、短视频制作等为一体的宝宝秀传媒……长沙·锦秀拾光已成为融合历史记忆和休闲娱乐的复合型文化空间。“项目改造投入运营后,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个,日均客流量约3万人,高峰流量达6万人以上。2024年项目年交易额超10亿元,为所在区域带来税收近5000万元。”王辉说。(本报记者 张 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