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网  影视演艺

 


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
 
2006年12月28日 08:37 中国国防报  
 
李炳彦

  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《军事谋略学》中提到,要看清21世纪的国际形势,须回头看一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。在国际战略格局急速演化的今天,笔者仍主张回头看一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看一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际关系,看一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。为什么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相提并论呢?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有哪些相通之处?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对于解决国际上的纷争又有哪些借鉴之处呢?这正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。

 
 

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

   

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

 
 
 

 

  一定时代的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价值尺度有共同点

  马克思主义认为:人同社会的关系,归根结底是人同人的关系,这种关系就是社会关系。一切社会关系都由人产生,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“始点”;一切社会关系又都由人收拢,人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“终点”;一切社会关系都靠人支撑,人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“支点”;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人身上交织,人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“交点”。总之,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两个层次的社会关系之中,即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个既定的民族、阶级或党派,生活在一个法定的国度,处于人际间的宏观关系之中。同时,每一个人又都有亲属、同事、上下级和业务联系等关系,处于人际间的微观关系之中。事实上,每个人总是要同时以“宏观身份”和“微观身份”来对待和处理人际间的多种关系的,不管是国家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联合,还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抗争与妥胁等,都概莫能外。

  日本著名汉学家村山孚也曾提出过一个观点,他认为中国的权谋术数,原本是人类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生存而产生的智慧。它理论化于两千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,是从那个大变革时期日益丰富起来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法。这种技法的特征是:不单凭蛮力硬干,注重以间接方式巧妙地摆布对方,使对方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归循于自己所期待的方向。我们先姑且不论这个观点是否确切,但有一点不容否认,就是我国古代计谋韬略的丰富发展,与春秋战国时期人际关系的诡诈多变有密切联系。因此,我们探讨研究战国时期的军事外交谋略,不应该忽视对这一时期人际关系特点的分析。为了说明问题,不妨先举几个例子。

  第一个例子是张仪客居楚国时,感觉到楚王对他的态度愈来愈疏远,渐渐冷漠,对他的看法也开始恶化,甚至在侍从中也能听到不满之声。张仪苦思冥想,心生一计,求见楚王。张仪对楚王说:“在贵国我也没有什么用处,请求去见魏君。”楚王立即点头同意。张仪问楚王需要魏国的什么东西,楚王不以为然地说:“宝石黄金以及象牙等,都是我楚国所产之物。寡人无求于魏国。”张仪又提出,中原女子的美貌“常使人误以为天仙”。楚王一听垂涎三尺,说道:“楚,僻陋之国也。中原之女如此之美,虽有所闻,然而尚未尝亲见也。请费心……”楚王于是给张仪珠玉以为资金。而楚国的王后南后与宠姬郑袖听说此事后,心中十分害怕。二人分别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,嘴上虽说是“以供刍秣”(即旅费),实际是作为阻止美女入楚的酬报。张仪心安理得地收下这些钱财。他在向楚王辞行时说:“当今乱世,往来艰难,不知什么时侯才得相见,望大王赐之以酒!”楚王于是备送别之宴。酒至半醉时,张仪再拜而请,说:“这里再没有其他人,愿大王招所喜爱的人侍酒……”《战国策》对此作了一番精彩的记述:王曰:“诺”。乃召南后、郑袖而觞之。见到这两位女人,张仪故作惊叹,向楚王倒身下拜:“仪行天下遍矣,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,而仪言(赴魏)得美人,是欺王也。”楚王听到对自己心爱之人的夸赞,非常高兴,更加吹嘘道:“不必介意,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们两人这么美貌的了!”至于南后和郑袖,听到张仪的话更是感激不已。张仪由此得到了楚国宫廷的宠信。张仪在处理君臣之间的人际关系时,先从争取南后和郑袖信任方面下功夫,以此博得楚王的好感,行此迂回之计巧妙之极。

  再一个例子是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中记载的一个故事。韩国相国公叔与韩王爱子几瑟对立,相互争权夺利。结果,几瑟失宠流亡在外。公叔为了除掉后患,在几瑟流亡之前,曾欲派刺客暗杀几瑟。有个策士相劝说:“不要这样做,太子伯婴非常看重你,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几瑟的存在,是为了利用你牵制几瑟,你才受到重用的。因此,他如果死去,你也必然要受到轻视了。只要几瑟存在,太子就有所畏忌,不得不依赖你的作用。”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诡诈之法,不禁使我们联想起群雄争立的形势下,策士们经常提出的“平衡术”。在那样的形势下,“均势”是稳定的基点。为了求得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,就必须造成一个“强不能过强,弱不能太弱”的局面。既要防止主要对手过于强大,威胁自己的利益;又不能使其彻底削弱灭亡,丧失钳制其他次要对手或潜在对手的能力。由此,才能使国际力量达到相对“均势”,造成比较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格局。相反,一旦这种“均势”被打破,马上就会出现新的利益矛盾,从而引起新的国际争端。

  另外,有的时候,处理人际关系本身就关系到国际争端的解决。据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记载,楚国大军北上攻魏,魏军被打得大败,一连丢失8座城池。接着,楚军又转而向东,开始进攻齐国。齐国难以迎击势如破竹的楚军。于是,齐国派遣策士陈轸作为特使前往楚军大营。当时统率楚军的是出身贵族、深得楚王信任的大将昭阳。陈轸首先向昭阳祝贺他的军事胜利,随后问道:“按照贵国的制度,如果战胜敌军,杀了敌军的将领,将会得到什么官爵?”

  昭阳回答:“官为上柱国,爵为上执圭。”

  陈轸又问:“地位更为尊贵的还有什么?”

  昭阳说:“只有令尹了。”

  这时,陈轸使用巧妙的启发术说:“令尹是够尊贵的了,但楚王不会设置两个令尹。我想为你作一个譬喻,楚国有户人家进行祭祀,赐其舍人一杯酒。如果几个人分饮,数量就太少了。于是,相约在地上画蛇,最先画成的人饮酒。其中一人最先画成,他左手把酒,右手画蛇,说:‘我还能给蛇再画上足。’正在他添画蛇足时,第二个画完的人夺走酒杯,说:‘蛇本无足,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足呢?’于是把酒一饮而尽。画蛇添足的人,最终失去了那本来应当属于他的酒。”接着,陈轸继续循循善诱:“昭阳将军,你已经得到了上柱国的官位,又引兵而欲攻齐,可谓‘胜而不知止者,身且死’,不知道适可而止,不正是描画蛇足吗?”昭阳恍然“大悟”,于是撤军归去。在封建社会中,君王最忌臣僚功高盖主,尾大不掉,危及自己统治地位。陈轸正是从君臣间人际关系的这个关键环节入手,说动昭阳撤军而去,从而解救了齐国之危,达到了